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 金晴中:
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本场是经济主题的记者会。大会新闻中心很高兴邀请到5位嘉宾出席今天的记者会,并回答大家的提问。5位嘉宾分别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先生,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先生,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先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先生,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先生。谢谢。
现在,请直接开始提问。
2024-03-06 15:00:47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郑栅洁主任。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而一些国际机构的预测则为4.5%左右。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形势?支撑中国经济实现增长目标的主要动能有哪些?他们能否抵消拖累增长的负面因素?
2024-03-06 15:11:0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郑栅洁:
谢谢您的提问。借这个机会,也感谢媒体的各位朋友对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关注和支持。中国经济受到各方高度关注,不同的国际机构从各自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今年将5%左右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提出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这一目标符合“十四五”规划的年度要求,与经济增长的潜力基本匹配,是一个积极向上、奋力一跳能够实现的目标。
2024-03-06 15:11:20
郑栅洁:
您关心今年的经济形势,形势形势,既要看“形”、又要看“势”,这里我从“形”和“势”两个角度谈一些看法。
一是看“形”,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稳”“进”“好”特征突出。可以从“三个新”来看。
第一个“新”是从总量指标看,经济恢复回升又有新成效。经济增长方面,去年前低中高后稳,全年增长5.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就业方面,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国际收支方面,年末外汇储备规模为3.24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03亿美元。
2024-03-06 15:13:08
郑栅洁:
第二个“新”是从结构指标看,经济结构调整又有新进展。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9.9%,比制造业整体投资增幅高3.4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1.4%,比服务业整体投资增幅高1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8%,比经济增幅高0.6个百分点。
2024-03-06 15:14:44
郑栅洁:
第三个“新”是从质量指标看,经济发展质量又有新提升。科技创新方面,研发经费投入3.3万亿元,强度达2.64%,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同时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动能方面,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950万辆,增速超过35%;锂电池产量增长25%;光伏电池产量增长54%;“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多万辆,增长77.6%,出口量稳居全球首位,带动新车出口数量跃居世界第一。生态环境方面,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安全发展方面,经济安全保障有力,有效克服“烂场雨”、洪涝等灾害影响,通过扩大面积、提高单产,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9万亿斤,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稳步推进。
2024-03-06 15:15:15
郑栅洁:
二是看“势”,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不论是从经济发展的短周期还是长周期看,我们都有强有力的支撑,具体可以从4个方面来看。
第一,发展基础更为坚实。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中国经济规模已超过126万亿元,我们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城乡区域等进一步协调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能。我们还将持续改善提升营商环境,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既有利于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这既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很多的发展机会,也为有眼光的跨国企业、国际资本提供了巨量的商机。高质量发展正在全面推进。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高素质人力资源十分丰富,软硬件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新动能迅速形成并加快壮大,经济抗冲击能力和韧性持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发展内生动力活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短期巩固经济回升态势、长期发展向好进一步打牢打实了基础。
2024-03-06 15:16:32
郑栅洁:
第二,宏观政策继续加力。在去年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系统打出“组合拳”的基础上,今年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强化财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统筹协调,综合施策形成合力,在强实体、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增量政策,加上前期实施的增发国债、降息降准、减税降费等政策效应持续发挥作用,这些都将为经济平稳发展提供强大的宏观调控政策供给。
第三,各地发展更加积极有为。春节前全国31个省区市都召开了“两会”,我们梳理了各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有25个省份的经济预期增长目标高于去年实际增速,有23个省份高于全国水平。全国上下聚焦高质量发展,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都在不断增强。
第四,向好因素不断累积。开年以来,中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实物量等先行指标较快增长,前2个月全国统调发电量同比增长11.7%,工业用电量增长9.7%。文化、旅游、餐饮等消费旺盛,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34.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2月份,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预期活动指数为54.2%,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7%,持续位于扩张区间。综合分析,一季度有望实现良好开局。
当然,我们也清醒看到,在实现预期目标过程中,还将会面临不少困难挑战,比如外部环境可能更趋复杂严峻、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部分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一些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部分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这些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都可以在发展中解决。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有底气推动经济持续回升、长期向好,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谢谢。
2024-03-06 15:21:1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的问题同样想提给发改委的郑栅洁主任。郑主任您好,我们知道,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我们要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所以我想请问郑主任,这个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出于哪些因素考虑?另外,下一步政策将如何见效落地?今年在加大有效投资方面我们还有哪些重要举措,也想请您介绍一下。谢谢。
2024-03-06 15:26:53
郑栅洁:
谢谢您的提问。你提出的问题这两天是个热点,大家都很关注。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是重大政策举措,扩大有效投资是重要工作抓手。
我先介绍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相关情况。
2024-03-06 15:27:05
郑栅洁:
从今年开始,今后几年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既利当前、又惠长远。也就是说,既可以拉动当前的投资和消费,又能打下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2024-03-06 15:32:29
郑栅洁:
第一,从出台背景看,这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要集中力量、加大攻坚,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根基。
第二,从主要投向看,按照问题导向、精准突破、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原则,聚焦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大事难事。初步考虑,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设。这些领域潜在建设需求巨大、投入周期长,现有资金渠道难以充分满足要求,亟需加大支持力度。
第三,从工作安排看,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制定形成具体行动方案,按程序报批后启动实施。我们将运用改革办法和市场化举措,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制度建设,一手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和资金监管,一手推动配套政策出台实施,强化政策的跟踪落实,高质量推动这项重大举措落地见效。
2024-03-06 15:35:41
郑栅洁:
关于你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都有阐述,概括起来就是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关键点一个是“扩大”,一个是“有效益”。为此,我们将“提质”、“扩量”并举,突出做好三方面工作。
2024-03-06 15:36:53
郑栅洁:
一是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除了刚才提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都比去年有所增加,去年增发国债大部分也在今年使用,政府投资规模较去年明显增加。我们将统筹用好各类资金,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与带动作用,比如,发挥投贷联动机制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又如,在专项债的投向领域上,扩大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进一步放大专项债带动效果。
2024-03-06 15:37:28
郑栅洁:
二是鼓励和支持扩大民间投资。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在50%以上,发挥好民间投资的作用很重要、也很关键。我们将指导地方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最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同时,持续向民间资本推介优质项目,用好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加强重点项目融资和要素保障。
2024-03-06 15:40:27
郑栅洁:
三是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重点是做到“三个更加”。投资方向要更加精准,加大对补短板、强弱项和培育新动能的支持力度;要素配置要更加高效,让用地、用能等要素跟着好项目走;投资环境要更加便利,深入开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大的市场空间、更低的投资成本支撑更有效益的投资。谢谢。
2024-03-06 15:40:36
新华社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蓝部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作出部署,请问2024年的财政政策有哪些新的特点?谢谢。
2024-03-06 15:42:07
财政部部长 蓝佛安:
谢谢你的提问。借这个机会,感谢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国家账本”的关注。你提的这个问题,昨天上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有关部署安排。这两天,大家对积极的财政政策都比较关注。
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党中央决定,2024年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时度势、综合考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样安排,既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又充分考虑了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既保持了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又适当加强了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十分正确、非常必要。在此基础上,政府工作报告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作出全面安排和部署,财政部门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4-03-06 15:42:26
蓝佛安:
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是今年财政政策的基调和特点,具体怎么理解呢?
适度加力,主要是统筹运用各类财政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促进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财政支出强度总体扩大。今年的赤字率按3%安排,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赤字规模达到4.06万亿元。同时,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加大支出强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超过1万亿元,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二,政府债券规模明显增加。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新增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这两项加起来达到4.9万亿元。此外,2023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大部分都在今年使用。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府支出,能够带动和扩大社会有效投资,更好支持重点领域锻长板、补短板,激活经济发展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在落实好去年延续和优化的税费优惠政策基础上,我们今年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更好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03-06 15:42:58
蓝佛安:
提质增效,主要是优化财政管理,加强政策协同,提升财政政策质效。
从财政管理来讲,就是要坚持内部挖潜,向管理要效能。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防止财政资金“跑冒滴漏”。
从政策协同来看,就是要加强统筹协调,放大组合效应。统筹运用税费、专项资金、政府债券等政策工具,加强与货币、就业、产业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打好“组合拳”,避免“单打一”,推动政策同频共振。
总之,财政部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谢谢。
2024-03-06 15:43:27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想要提问的是商务部的王文涛部长。您好,在2023年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2.5%,我想请问的是,在新的一年里,商务部对于扩大消费以及激发有潜能的消费,还将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2024-03-06 15:54:08
商务部部长 王文涛:
谢谢你的提问。正如你刚才问题当中提到的,消费去年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82.5%,去年我国消费市场应该说总体稳步恢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47.1万亿元,同比增长7.2%。特别是今年春节,大家可能都关注到了,根据我们商务大数据监测,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8.5%,示范步行街的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增长32.9%和36.1%。春节正如很多老百姓说的,是红红火火过大年。大家还关注到了,春节期间,商务部会同5个部门开展了“全国网上年货节”活动,目的就是方便老百姓不仅在线下过年,在线上也能过年。一些国货潮品、服饰首饰受到了热捧,线上销售增长了两倍多。网上年货节已经连续举办了4年,已经成为年味特色浓厚、广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活动。这也是我们今年要搞的一系列活动“消费促进年”的首场活动。接下来,我们将突出重点品类、节庆时令,指导各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消费促进年”系列特色活动,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2024-03-06 15:54:37
王文涛:
今年促消费,可能大家还会关注我们要做的两个重点工作,我在这里也介绍一下。一是推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再有一个就是提振服务消费。先谈谈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我国的汽车、家电、家装市场综合体量大,相当一部分产品使用年限较长,能耗排放较高,有的因为长期使用,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应该说,潜在更新需求进入了集中释放期。比如,在用国三以及以下排放标准的乘用车超过1600万辆,其中车龄15年以上的超过700万辆;平均每年约有2.7亿台家电按标准来说超过了安全使用年限。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既是增强当前经济增长动力、巩固回升向好势头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当然我这里要强调,以旧换新是要建立在消费者的自愿基础上。
对于这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四次会议上作出了重要部署,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作方案,我们将认真抓好落实。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主,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的有效机制。
第二个,再介绍一下扩大服务消费。近几年,我国的服务消费快速发展,2013年到2023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从39.7%提升到45.2%,提高了5.5个百分点。未来一段时期,服务消费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巨大。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服务消费工作。一是加强统筹,构建“1+N”工作体系。所谓“1”就是要统筹制定综合性文件,明确未来一段时期扩大服务消费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所谓“N”就是围绕若干不同领域,从行业促进、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环境优化等方面出台“N”个政策文件和具体举措。二是扩大服务领域开放,丰富服务消费供给。推动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准入,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扩大服务供给。三是搭建平台载体,创新服务消费场景。开展“服务消费季”“中华美食荟”等系列活动,促进商旅文体健等业态融合发展,更好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服务消费需求。谢谢。
2024-03-06 15:55:13
人民日报社记者:
我想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先生提问。今年以来,降准力度和贷款利率下行幅度都超过市场预期。下阶段,货币政策还将如何支持经济回升向好?谢谢。
2024-03-06 15:58:22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潘功胜:
谢谢你的提问。长期以来,人民银行一直以一种开放和专业的姿态与媒体界的朋友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在此也非常感谢媒体界的朋友对央行工作的关注、监督和支持。
中国的货币政策走向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在1月份国新办的记者会上,我就这个问题和记者朋友作过交流,我愿意借今天这个机会,更进一步阐明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立场和观点。
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刚才发改委的郑栅洁主任讲得非常清楚,我国的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是国内外的形势依然复杂多变,需要发挥政策合力,加大宏观调控的政策力度。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我们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将更加注重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稳定物价,为经济运行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在总量上保持合理增长。去年人民银行两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每次是0.25个百分点;今年2月5号我们又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0.5个百分点就是一次性释放长期限流动性1万亿元。目前,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是7%,后续仍然有降准空间。我们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均衡投放,实现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二是在价格上我们将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3年我们两次降息,并且降低存量按揭贷款利率,引导主要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今年2月份又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降低0.25个百分点。大家知道,5年期以上的贷款报价利率是个人按揭和中长期投资的贷款定价基准,这些将有力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投资和消费。我们将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统筹兼顾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三是在结构上要更加注重提升效能。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我们将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再贷款,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带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盘活存量金融资源,着力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是在汇率上我们将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采取了一系列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在复杂的形势下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今年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有望转向,美元指数动能减弱。大家注意一下,在过去的几天里,美元指数从上个礼拜的104,这两天又下降到103附近,国内外的货币政策周期差趋于收敛。我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回升向好,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更趋成熟,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使用汇率避险工具、使用人民币来进行跨境结算。到2月份,中国所有的货物贸易跨境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占比近30%。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客观上有助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有利于跨境资本流动平衡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人民银行将以专业、务实的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谢谢。
2024-03-06 15:58:35
澎湃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国家发展改革委郑主任。郑主任您好,我国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作出部署,请问发改委将在哪些领域采取哪些举措来推动这项工作?谢谢。
2024-03-06 16:03:49
郑栅洁:
谢谢您的提问。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既能促进消费、拉动投资,也能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促进节能降碳、减少安全隐患,既惠民、又利企,一举多得。这是一个重大利好。以设备为例,去年,中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再看耐用消费品,去年底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3.36亿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汽车、家电更新换代也能创造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巨大市场空间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大有可为。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期,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重点将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
2024-03-06 16:04:15
郑栅洁:
第一,实施设备更新行动。重点将聚焦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7个领域,这些领域设备更新换代需求巨大。以工业为例,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很多设备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一,去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已超过160万亿元,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对于先进设备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我们将围绕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向,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同时,我们将结合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分类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推动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更新升级,带动更多先进设备的生产和应用。
第二,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刚才讲到了,中国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保有量巨大,广大群众对于更高质量、更智能、更绿色、更具个性化的消费品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每年都有很大的更新需求。我们将开展汽车、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依法依规淘汰符合强制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鼓励支持消费者以旧家电换购节能家电,大力支持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
第三,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废品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以钢铁为例,去年中国回收利用废钢铁约2.6亿吨,保障了20%以上的粗钢生产需要。我们要加强回收循环利用,这对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增强资源安全保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建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加强“换新+回收”等新模式发展,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
第四,实施标准提升行动。标准是一个行业发展、一个产品升级的重要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要用好标准这个“指挥棒”。我们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统筹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消费者接受程度,发挥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标准的牵引作用,该制订的制订,该修订的修订,推动更多中国产品设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和科技创新支撑,深入实施“四大行动”,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谢谢。
2024-03-06 16:05:39
中国日报记者:
这个问题想提给蓝部长。我想问一下,这些年,每年都在讲“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到底成效如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是不是意味着政府要捂紧钱包不花钱了?谢谢。
2024-03-06 16:09:07
蓝佛安:
谢谢你的提问。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带头落实,勤俭办一切事业。俗话说,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当然,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捂紧钱包不花钱,而是该花的花,该省的省,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集中财力办大事。
近年来,财政部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总结起来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大民生保障力度。202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预算,比疫情前的2019年下降了20%。同期,财政民生支出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比2019年增长了25.5%。
二是合理安排中央部门支出,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在切实保障部门履职的基础上,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2020年—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连续负增长,2023年也只略增了0.8%,把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支持地方保障民生、促进发展。2019—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从7.44万亿元,增加到10.29万亿元,首次超过10万亿元,增长了38%。
三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实施。比如,2018—2023年,全国财政科技支出从8327亿元,增长到10823亿元,增长了30%。2024年中央本级科技支出继续加力,增幅达到10%,更好支持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进一步凸显了这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计。财政部门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崇尚简朴、厉行节约、力戒奢华,把勤俭办一切事业作为长期坚持的方针,切实贯彻到财政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
二是抓好过紧日子的执行。我们将持续从严从紧控制“三公”包養经费管理,严格执行会议差旅、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制度规定,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强化预算的约束,推动精简不必要的节庆、论坛和展会等,及时收回使用结余闲置的资金,把更多的“真金白银”用于发展的紧要处、民生的急需上。
三是强化过紧日子的监督。2023年,我们加大财会监督力度,严肃查处了使用财政资金搞“形象工程”等违规行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监督惩处,坚决杜绝讲排场、比阔气,坚决防止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谢谢。
2024-03-06 16:09:18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吴清主席。最近关于资本市场基本功能的讨论很多,大家都很想知道您对此怎么看,对做好资本市场监管工作有何考虑?谢谢。
2024-03-06 16:38:42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吴清:
感谢您的提问,也感谢在座各位对资本市场的关心。我到这个岗位还没有“满月”,现在还是边学边干,以学为主。一方面,进一步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工作的决策部署,抓紧推进落实。另一方面,通过调研向市场学习,包括线上线下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梳理下来,我觉得非常受感动,也非常受启发,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大家提到比较多的一些基本问题,就是这位记者刚才讲到的,我们市场基本功能涉及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把握投资与融资、公平与效率,都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
关于投资与融资,我理解二者是一体两面的、不能分割的,这两大功能相辅相成,没有投资就没有融资,没有买方就没有卖方,只有投融资平衡发展,资本市场也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关于公平与效率,我理解,在公平交易、合理定价、充分竞争的条件下高效配置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这样资本市场才有持久的生命力。但是,由于市场参与各方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都有很多差异,监管者要特别关注公平问题,把公开公平公正作为最重要的原则。在我们这样一个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的市场,更是如此。所以,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证监会最重要的中心任务,这也是资本市场监管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直接体现。
2024-03-06 16:39:00
吴清:
关于下一步工作,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牢牢把握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主线,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尊重规律,尊重规则,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尊重规律,首先是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创新规律;尊重规则,首先是尊重法律,尊重契约,还要尊重一些国际通行的技术规范。从监管方面来说,重点是突出两个字,一个是强,一个是严。
强,就是要强本强基。从规模上看,我国资本市场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市场,但还不够强。前一段时间的市场波动再次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值得深思。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都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源头活水。必须真诚善待投资者,更好服务投资者,从法律上、制度上、监管执法和司法上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增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和信任,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特别是中长期资金参与市场。同时,我们也必须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让企业更好发挥主体作用,提升投资价值,我们也将与行业主管部门,包括相关宏观部门和股东单位、地方政府等方面协同发力,共同支持企业做优做强,营造更好环境。从根本上看,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夯实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关于严,就是严监严管,就是依法从严监管市场,依纪从严管理队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现监管全覆盖,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我们将认真对标对表,针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等各领域、各主体、各环节,全面检视并加快补齐监管存在的短板弱项。我们将瞪大眼睛,对问题机构、问题企业强化早期纠正,对各类风险及早处置,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露头就打,对重点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重点严打。特别是一些触碰底线的,比如造假欺诈、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都要严厉打击。在队伍管理上,我们将刀刃向内,严抓严管,真正在政治上、专业上、作风上、廉洁上过得硬,打造一支监管铁军。谢谢。
2024-03-06 16:39:26
阿联酋阿拉比亚电视台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王文涛部长。我想请问您对今年的外贸形势怎么看?稳外贸还有哪些政策?
2024-03-06 16:42:50
王文涛:
谢谢你的提问,首先我回答怎么看。今年的外贸形势,我们看还是处于十分严峻的形势。一方面,多个国际组织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仍将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外需下滑压力还是很大。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实施了约3000项贸易限制措施,远高于2019年的1100项。WTO预测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在3.3%,远低于往年历史平均值4.9%。地缘冲突、全球“超级大选年”等外溢因素,也会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困难的同时,也有看到一些好的迹象。今年前两个月,我们看到了很多积极向好的趋势,今年1—2月份进出口有望延续去年10月份以来的增长趋势。当然,我们也预判3月份,去年3月份的基数比较高,可能会有一些回落。总体我们看到这个趋势在向上走,往年春节前出现的进出口小高峰,今年一直延续到春节期间,一些中欧班列、远洋货轮、跨境电商和海外仓依然繁忙;不少企业出国参加展会、开拓市场,今天上午我看到有些企业到法兰克福参加世界灯具展的信息,展位还有很多客人,他们很有信心,说今年的订单还不错。家电、汽车等重点产品出口订单好于预期。但也有一些需求偏软,比如说手机、玩具、鞋靴等。去年“新三样”出口是增长30%,客观地说,按一般的经济规律讲,要在30%的基础上保持快速发展,恐怕难度较大,我们预判可能是稳步发展的态势。总体来看,外贸发展依托的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我们的出口商品正在向价值链上游攀升,而且我们积极主动开放,进口市场机遇也在扩大,进出口都有很大潜力,外贸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我们是有信心、有底气的。
针对外贸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性,我们在政策上靠前发力,去年年底就作了预判,“人勤春来早”,我们是提前做足了准备,全力以赴稳外贸。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金融服务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保障,打出提前量。二是贸易促进方面,我们将继续办好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数贸会等这些展会,发布贸易促进信息和国别贸易指南,同时鼓励企业多参加境内外的各类展会。三是人员往来方面,近期大家可能也关注到了,中外航班往来在进一步恢复,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加以推进,推动便利商务人员签证申领,支持企业开展贸易促进和供采对接。
从中长期来看,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关键是要培育外贸新动能,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拓展中间品贸易。我们将与有意愿的全球贸易伙伴,深化产供链合作,构建打造包容、有韧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
二是促进跨境电商出口。我们将完善通关、税收、外汇等政策,加快构建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供应链和生态圈。
三是提高贸易数字化水平。我们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为载体,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加快国际贸易单据数字化,在多双边领域凝聚合作共识,探索合作路径。
四是推进贸易绿色发展。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我们将支持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产品贸易。建设贸易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帮助外贸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发展水平。谢谢。
2024-03-06 16:43:01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我这个问题提给人民银行的潘行长。关于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人民银行是怎么考虑的?谢谢。
2024-03-06 16:50:17
潘功胜:
谢谢。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过去这些年,我们在科技、绿色、普惠等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加强与科技、环保等行业管理部门的协同合作,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主要有这么几点考虑:
第一,在宏观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比如,科技金融方面,科技型企业一般会经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的阶段,企业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金融需求有不同的特点。在科技型企业成长的早期,更多需要风险投资、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的介入,目前还是一个薄弱环节;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风险评估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下一步需要着力补齐短板,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绿色金融方面,要持续完善绿色和转型金融的标准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市场约束机制。普惠金融方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健全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
第二,在政策层面,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激励。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的再贷款,进一步扩大支持领域,并增加规模。今年1月,我们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从2%降到1.75%,这是人民银行提供给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我们还将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的规模,继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将相关激励政策覆盖的普惠小微贷款标准由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扩大到了不超过2000万元。
第三,在落实推进层面,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深入开展科技、绿色、中小微企业等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适配性和普惠性。增强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丰富适应高新技术领域特点的金融产品。推动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持续增长,不断加大对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技术能力。
人民银行将以做好“五篇大文章”为重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持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谢谢。
2024-03-06 16:50:50
凤凰卫视凤凰网凤凰秀记者:
我们关注的是城镇化,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的目标,可以说城镇化已经进入到了下半场。想问国家发改委的郑主任,您判断中国城镇化的潜力还有多大?下一步发改委将重点从哪些方面去继续推进城镇化?谢谢。
2024-03-06 16:51:21
郑栅洁:
谢谢您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0%提高至去年的66.16%。同时也要看到,这是全国的平均数,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潜力;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还有较大差距,中国整体城镇化率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将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释放巨大内需潜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和支撑。今年,我们有四方面重点工作要推进。
第一,突出以人为本,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目前仍有1.7亿进城农民工和随迁家属尚未在城镇落户,有序推进这部分人群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我们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重点要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推动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都是当前群众最关心、也是我们最关注的。
第二,突出两化共进,协同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工业化程度较高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普遍比较高,但还有不少地区尚处在工业化进程中,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潜力。我们将聚焦城镇化率低且农村人口规模大的地区,依托各地产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同质低效产业园区整合升级,集中资源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业园区;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有效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第三,突出协调发展,培育打造现代化都市圈。都市圈是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将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为方向,加快培育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稳步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畅通未贯通公路和瓶颈路段;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推动超大特大城市部分产业向周边转移;推动都市圈内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第四,突出补齐短板,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近年来城市洪涝、火灾等问题频发,城市安全韧性成为亟待补齐的短板。我们将聚焦人口规模密度大的中心城区和影响面广的关键领域,抓好城市“里子”工程等建设,重点是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城市洪涝治理,加快地下管网等工程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谢谢。
2024-03-06 16:51:41
经济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吴清主席。您刚刚提到“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投资者买股票买的就是上市公司。在您看来,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让投资者获得更好的回报?谢谢。
2024-03-06 17:12:48
吴清:
非常感谢您这个问题。您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大家最近可能从新闻上看到,这段时间证监会和各地政府正在走访上市公司,帮助上市公司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首先是上市公司自身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改善。证监会的首要职责就是抓好全链条各环节的监管,与各方面一起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和一流的营商环境,促使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治理、信息透明,更加专注主业、优化资源配置,更加稳健经营,更好回报投资者。
从监管上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严把入口。企包養網业IPO上市绝不能以“圈钱”为目的,更不允许造假、欺诈上市。因此,审核注册各个环节都要依法依规,严之又严,督促发行人真实准确完整披露信息,全力把造假者挡在资本市场门外。目前,证监会对在审企业进行现场检查,交易所也进行现场督导,但是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的覆盖面还非常有限,下一步要成倍地大幅地提高覆盖面,对发现的违法违规线索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坚持申报就要担责,以此倒逼发行人进一步提高申报质量,也倒逼中介机构提高执业和服务水平,做到勤勉尽责。
第二,狠抓日常,加强上市后监管。目前突出抓三件事:一是防假打假。证监会目前正在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构建综合惩防体系,强化穿透式监管,严肃整治、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和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规范减持。对一些通过“技术性”离婚、融券卖出、转融通等绕道违规减持的,要进一步堵塞制度漏洞。对于大股东、实控人等违规减持的,要依法严厉打击。三是推动分红。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的分红状况在持续改善,但常年不分红的公司也不少,分红的稳定性、及时性、可预期性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我们还将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硬措施,包括限制控股股东减持、实施ST风险警示,等等。还将推动有条件的公司一年多次分红,特别是鼓励春节前分红,让大家欢欢喜喜过年。
第三,畅通出口。现在,很多方面呼吁要加大退市力度,我们将付诸行动。一方面,设置更加严格的强制退市标准,做到应退尽退。另一方面,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进一步拓宽多元退出渠道,也鼓励推动一些公司主动退市。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下一步都要加大力度。
第四,压实责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企业必须扛起第一责任、主体责任,控股股东、实控人、董监高作为企业的“关键少数”必须挺在前面。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还有各类专业中介机构也都要各负其责,责无旁贷。
需要强调的是,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也要与时俱进,进一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增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让真正有潜力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成长壮大,不断改善上市公司结构,从而让投资者能够更好分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谢谢。
2024-03-06 17:13:04
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蓝佛安部长。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生关系千家万户。那么请问财政在保障民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的支持?谢谢。
2024-03-06 17:15:36
蓝佛安:
谢谢。你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现在民生支出占据了财政支出的大头。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民生,是公共财政最基本的功能。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近年来,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持续提高资金安排的“民生含量”,不断增强政策举措的“民生温度”,努力让国家的财政账本变成百姓的“幸福清单”。
第一,受益范围不断扩大。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们现在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1亿人,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有4400万人被纳入低保和特困救助范围,每年约1亿人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国家资助,1.59亿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并获得免费教科书。
第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政策保障不断健全。比如,2019—2023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20元提高到640元,每年增加30元,各级财政累计拨付补助资金约3万亿元;今年财政补助标准还将再提高30元。
第三,投入力度越来越大。2019—2023年,全国教育支出增长18.5%,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35.8%,卫生健康支出增长34.4%。2024年,教育、社保和就业预算安排都将超过4万亿元。
下一步,财政部门将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扛在肩上,落实到财政各项工作当中,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坚决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把老百姓关心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谢谢。
2024-03-06 17:15:50
总台CGTN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商务部的王部长。我们注意到,您不久前率团参加了世贸组织第13届部长级会议,请您介绍一下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以及它的影响。接下来,在推动世贸组织改革以及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方面,中方还会有哪些考虑?谢谢。
2024-03-06 17:16:10
王文涛:
谢谢你对世贸组织工作的关注,我也愿意简单地介绍一下MC13的基本情况。2月26日至3月2日,世界贸易组织第13届部长级会议(MC13)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我率团参加。经过成员各方密集而艰苦地磋商,会议达成了“1+10”务实成果。”1″就是《阿布扎比部长宣言》,这次达成部长宣言来之不易。”10″包括投资便利化协定、争端解决机制部长决定、电子商务计划等。成员们普遍认为,这是多边主义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提振了国际社会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这里我想选取几个重要成果作个简单介绍。
比如说,刚刚提到的《促进发展的投资便利化协定》正式达成,它的意义可以用三个“第一”概括,它是全球第一个多边投资协定,第一个以发展为核心的协定,也是第一个由发展中成员引领的投资规则谈判,中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目前已有127个成员加入,超过世贸组织成员的3/4,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协定生效实施后,将有助于提高全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改善国际投资环境,更好回应广大发展中成员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强烈诉求。
又比如,MC13成功实现了服务贸易国内规制谈判结果生效。这也是世贸组织成立以来达成的首个多边服务贸易协议。协议有72个参加方,覆盖超过全球90%的服务贸易。根据国际机构测算,协议生效将为全球企业参加国际服务贸易节省约1270亿美元成本。
再比如,争端解决机制被称为世贸组织“皇冠上的明珠”,众所周知,由于个别国家的阻挠,上诉机构已经瘫痪多年,争端解决机制步履维艰。本届会议通过了《争端解决机制改革部长决定》,各方均同意力争在今年年底之前恢复机制的正常运行。
世贸组织166个成员发展阶段不一样,利益诉求也不一样,差别较大,每个谈判的过程都是十分曲折艰难,每项成果的取得殊为不易。我们的团队经常是通宵达旦连轴转、车轮战,多边谈、同时谈。一个最直观的例子,MC13的日程安排原定是2月29日结束,因谈判碰到了困难,最终拖了两天,3月2日凌晨才宣布闭幕。中国一直高度重视世贸组织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世贸组织是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舞台,要全面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和国际经贸规则调整,此次会议期间,中方代表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积极促谈促合促成,光谈不行,还要联合几方促合,最后还要想办法促成,应该说中方发挥了关键的、建设性作用。这也是中方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关于世贸组织未来的工作,我们既要满怀行则必至的信心,也要保持循序渐进的耐心。160多个成员要形成一致确实很困难,所以我们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作为世贸组织核心成员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方将同各方一道,把MC13的各项成果共识落到实处,维护发展中成员正当权益。同时,继续深入全面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年内恢复争端解决机制正常运转,争取尽快达成全球首个高标准的数字贸易规则。推进贸易环境等议题磋商,推动世贸组织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还将继续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团结各方共同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泛安全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谢谢。
2024-03-06 17:16:26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潘功胜行长。去年召开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当前各方面对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有很高的期待。请问潘行长,人民银行对这方面有何思路和举措?谢谢。
2024-03-06 17:37:29
潘功胜:
谢谢你的问题。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民银行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取向,增强金融领域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持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第一个工作重点,扩大金融领域的制度型开放。
我们将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建立起金融领域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取消了银行、证券、人身险等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去年11月份,人民银行向万事网联公司核发了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积极改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并支持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
我们将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目前,境外投资者既可以以直接的方式投资境内金融市场,也可以通过“债券通”“沪深港通”等互联互通的方式投资境内金融市场。近期,人民银行会同香港金管局,将“债券通”项下的债券纳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资金供给的合格抵押品,并开放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债券回购业务。同时,我们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理财通”试点,扩大参与机构和产品范围,受到市场欢迎。到1月末,境外投资者在过去的12个月累计净买入我国债券1.8万亿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吸引更多投资者投资我国金融市场;支持优质中资企业到境外上市、发债融资,鼓励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金融机构及其他经营主体对外投资。
第二个工作重点,统筹推进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是近年来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比如,我们推动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展业改革,提升商业银行的内控能力和科技赋能,从之前以单证审核为主,向强化事前尽职调查和事后风险监测转变,便利了经营主体跨境贸易、投融资。再比如,为便利跨国公司统筹境内外资金使用,我们推出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
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步伐加快,经济主体对人民币使用的内生需求增加。近年来,人民银行在顺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人民币支付结算、投融资、国际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持续增强,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国际使用的网络效应。目前,人民币是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第三位贸易融资货币和第五位外汇交易货币。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以市场驱动和自主选择为基础,持续完善跨境人民币政策,健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全球布局,加强与境外货币当局的货币合作,稳步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
人民银行坚定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我们将在今年年初推出“三联通、三便利”六项政策举措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强化香港的国际金融资产管理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打造亚太地区金融科技枢纽和可持续金融中心。继续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持续深化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措施,支持上海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
第三项工作重点,打造更加友好、包容的营商环境。
我们将不断提升支付服务水平。近现代零售端的支付工具有三代交叉迭代,第一代是现金,第二代是银行卡和支票,第三代就是移动支付和网络支付。中国的移动支付和网络支付,对第一代和第二代零售端的支付工具实现了快速替代。中国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毫无疑问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的普惠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亮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部分老年人、来华外籍人员支付方面存在不方便、不适应。
人民银行将落实好国办近期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会同相关政府部门、商业银行、支付机构、银行卡组织等共同努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优化现金支付服务,通过扩大“外卡内绑、外包内用”等方式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聚焦重点地区、场所和商户,推动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银行会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正在优化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制度安排。去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促包養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并已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人民银行也正在会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优化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管理,编制金融领域重要数据目录,统一监管合规口径,给予金融机构清晰的规则指引,未来金融数据的跨境流动会更加规范和便利。
第四项工作重点,统筹好金融开放和安全。
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沟通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和政策协调,夯实全球和区域金融安全网,为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搭建“金融之桥”。全球层面,我们将持续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区域层面,稳步推进东盟10国+中日韩财金合作、清迈倡议多边化,加大对本地区可自由使用货币的使用。双边层面,落实好中美领导人会晤重要成果,稳妥推进中美金融工作组重点事项。积极推进中欧金融工作组工作,深化与区域内主要国家的金融合作。
我们将持续提升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加强对跨境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健全科学完备的金融法治体系,加快推进《金融稳定法》《反洗钱法》《外汇管理条例》等立法修法工作。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扩大对外开放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我们将坚定不移做好金融开放各项工作。谢谢。
2024-03-06 17:37:44
封面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吴清主席。吴主席您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请问对此如何理解,将从哪些方面推进?谢谢。
2024-03-06 17:44:34
吴清:
谢谢您的提问。影响资本市场运行的因素很多,机理也比较复杂,从监管者的角度来说,重视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机制建设,提升市场韧性,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努力做好的一项工作,同时这是一项体系性的工作,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综合施策。我理解,至少包括“一个基石”和“五个支柱”。
“一个基石”,就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刚才已经讲到,发行人必须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首先要有良好的治理,有稳定的回报或者可以期待的成长性。大股东、实控人和管理层必须牢记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必须有姓“公”的意识,对公众负责,持续提高投资价值。
“五个支柱”,第一个是更合理的资金结构。这个市场上长钱短钱都是需要的,但是更缺的是长钱,同样缺的是长期主义,也需要坚持价值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这是我们努力推进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是更完善的基础制度。资本市场规范性要求极高,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把各项基础制度搞扎实,增强制度的适应性、稳定性、可预期性。比如,不管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定价制度、定价机制,通过各参与方有序地、公平地、充分地参与博弈,更好地发现价格,更好地配置资源。再比如,量化交易也是大家热议的问题,怎么样根据我们的国情市情趋利避害,进一步突出公平性,有效地进行监管,规范发展,这也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安排。
第三个是更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都是市场自发调节、自我平衡的决定性因素,比如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如何有效衔接,有序循环,实现协调发展,这个机制需要进一步搞顺。
第四个是更优质的专业服务。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投资管理机构、会计师律师事务所、评估评级机构等,都要进一步回归本源,勤勉尽责,把功能性放在首位,不断提高专业服务水准,为市场把好关,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第五个是更严格的监管执法。证监会最近一段时间采取了一些更加严格的执法行动,我们还将持续严格执法,对一些重大的违法违规行为、涉及犯罪的,加强行刑对接,有些在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还要追究民事责任。前几天,刚刚移送了一批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的案件,目的是要维护好市场“三公”秩序,更有力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让这个市场更加风清气正,营造优良的市场生态环境,让市场各参与方崇法守信、归位尽责。这对于稳定市场运行至关重要。
当然,要看到市场运行有其自身规律,正常情况下不应干预。但是,一旦市场严重脱离基本面,出现非理性剧烈震荡、流动性枯竭、市场恐慌、信心严重缺失等极端情形,该出手就果断出手,纠正市场失灵。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还将健全完善相关机制,坚决防范发生系统性风险。谢谢。
2024-03-06 17:44:46
金晴中:
谢谢。媒体朋友们,因为时间的原因,现在请提最后一个问题。
2024-03-06 17:45:32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
想请蓝部包養长来回复我的问题。去年年底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债务过高导致了基建停止的问题。想问一下今年将如何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否有具体的方案?谢谢。
2024-03-06 17:46:55
蓝佛安:
谢谢你的提问。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事关发展与安全、事关民生福祉、事关财政可持续运行的重大问题,我们也非常关注。近年来,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防风险、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地方政府法定债务管理,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2023年,按照党中央关于“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的决策部署,各有关部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多更实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财政部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空间内安排一定规模的再融资政府债券,支持地方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隐性债务和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缓释到期债务集中偿还压力,降低利息支出负担。按照“省负总责,市县尽全力化债”的原则,各地立足自身努力,统筹各类资源,制定化债方案,逐项明确具体措施。经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地方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地方政府法定债务本息兑付有效保障,隐性债务规模逐步下降;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清偿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地方融资平台数量有所减少。总的看,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下一步,财政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源头治理,远近结合、堵疏并举、标本兼治,会同有关方面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一是加强地方政府法定债务管理。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科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统筹安排公益性项目债券,完善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进一步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巩固前期化债工作成果,指导督促地方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安排财政资金、压减支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等方式逐步化解风险,在债务化解过程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三是严格违规违法举债问题监督问责。健全跨部门联合惩戒,严格落实地方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对新增隐性债务和不实化债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加大问责结果公开力度,发挥典型案例警示作用。
四是着力构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包養網测监管体系,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分类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持续压减融资平台数量。谢谢。
2024-03-06 17:47:12
金晴中:
谢谢。媒体朋友们,今天的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大家,再见!
2024-03-06 17:47:42